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 图书资料库
人才培养

Talent Cultivation

讲座信息| 2023年5月26日,渠敬东:山林与社会
【 2023-05-27 17:19:14 】 【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

3_副本.png


讲座内容摘要: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所谓“社会”,通常指的是“人世间”或“人间事”。社会学的工作,就是通过经验事实的发现,寻找构成人世间的各个层面或领域的形态、机制、结构及规范,揭示生活世界之构造的规律。这其中,人的心理、行动及为此提供的意义解释或象征意涵,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由此,认知及其形成的知识系统也便具有了“力”,参与到社会的建构过程中,福柯所说的知识-权力和曼海姆所说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都为此打开了思考空间。

不过,只从“人世间”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还多少有些表面化,并不能揭示社会存在的本原。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所说的宗教,已然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范畴了:一切语言与概念、理想与灵魂、信仰与仪式,都可谓是神圣性的存在,皆为社会之基础;否则,世间的人或人间的事都只会“像河流中的波浪滚滚而来,甚至在稍稍滞留的时候,也不能保持原样”。

当初,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们也有相似的看法,如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与瞿同祖等的讨论。

由此看来,社会存于人世间,却也存于人世外。倘若只从世俗主义层面来理解社会的构造,那么就必然存在一种非社会,甚至反社会的世界,来为人世间奠定一个超越性的精神基础。任何文明的构造,都带有政教关系的性质,即便中国文明并无西方意义上的宗教性特征,但若没有圣俗二分的构造,恐怕也是难以成立的。

主讲人简介: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思想史、教育社会学等。主要著作有:《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及教育:以涂尔干社会理论为视角》(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自由与教育: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与王楠合著,北京三联出版社,2012)、《中国单位组织变迁的失范效应》(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合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组织变革和体制治理》(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