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 图书资料库
新闻公告

News & Events

书讯 | 石硕《非彼无我 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共同体意识》
【 2022-05-16 14:13:45 】 【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

微信图片_20220516140512.png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中华民族概念、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国民族史、藏族史领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若干个案研究,旨在从多个视角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呈现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彼无我、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本书属“四川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丛书”。



微信图片_20220516140538_副本.jpg


者石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出版时间  2022年4月


目录


·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发展史的启示

·人类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兼谈中国人类学的当代使命与责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认识藏传佛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中国西部民族宗教格局与民族关系新趋势
·关于区域民族史书写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从中华民族整体格局与视野开展我国的民族研究——改革开放初期费孝通反思民族研究的启示

·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13世纪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形成的必然性
·高原丝路:吐蕃“重汉缯”之俗与丝绸使用
·从藏文史籍中的四个称谓看吐蕃对唐太宗的认知——兼论吐蕃的中原观
·历史上藏人向中原地区的流动及与西藏社会发展的关联
·蒙古在连结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作用
·藏族三大传统地理区域形成过程探讨
·“打箭炉”:汉藏交融下的地名、传说与信仰
·瞻对:小地方、大历史——清代川藏大道上的节点与风云之地

·从新石器时代文化看黄河上游地区人群向藏彝走廊的迁徙
·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
·关于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试论藏彝走廊的文化分区
·藏彝走廊多民族交往的特点与启示

后记



后 记


这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我新近发表的有关中华民族的7篇研究论文:《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概念百年发展史的启示》《人类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兼谈中国人类学的当代使命与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中华民族整体格局与视野开展我国的民族研究——改革开放初期费孝通反思民族研究的启示》等。这些论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主题,结合我国民族状况和民族特点,对中华民族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


二是涉及历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的8篇学术论文:《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13世纪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形成的必然性》《高原丝路:吐蕃“重汉缯”之俗与丝绸使用》《从藏文史籍中的四个称谓看吐蕃对唐太宗的认知——兼论吐蕃的中原观》《历史上藏人向中原地区的流动及与西藏社会发展的关联》《蒙古在连结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作用》等。这些论文主要从个案角度来研究历史上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藏族与中华各民族的交融,以呈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三是涉及藏彝走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4篇论文:《从新石器时代文化看黄河上游地区人群向藏彝走廊的迁徙》《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关于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试论藏彝走廊的文化分区》《藏彝走廊多民族交往的特点与启示》。地处川滇西部及藏东的藏彝走廊是一个多民族交汇与聚居区,诸民族间的频繁互动与密切交往及其影响,是中华民族内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这些探讨,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华民族形成之历史过程的理解与认识。


自2020年担任四部委批准设立的“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并负责基地的学术建设以来,我开始比较集中地从中华民族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思考和认识过去在民族史、藏族史、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藏彝走廊及康藏史等方面做的一些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感悟有三个:


(1)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形成?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先生,在一百年前曾对中华民族做出三个论断:“一、中华民族为一极复杂而极巩固之民族”,“二、此复杂巩固之民族,乃出极大之代价所构成”,“三、此民族在将来,绝不至衰落,而且有更扩大之可能性”。这三个论断是迄今所见对中华民族特质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为我们从宏观层面把握中华民族的特点及未来走向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中华民族的实质是中国各民族一体。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此辽阔的地域和如此众多的民族靠什么凝聚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根本上说,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乃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凝聚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之所以成为可能并持续不断,其精髓和核心正在于文化上的包容,在于“和”与“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产生,正是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彼此接纳的结果。所以,中华民族未来的繁荣、发展及生命力,仍然离不开中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文化上的包容与开放。


(2)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充分挖掘和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从很大程度上说,重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与共同性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民族研究的思路与视野,让我们在传统史料中能够看到一些过去为传统史学观念所遮蔽的看不到、想不到或被我们忽视的丰富内涵及意义。所以,注重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为中国民族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思路与视野,也提供了一个带有引领性的新的学术方向。


(3)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研究,离不开对具体个案和历史事实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离不开学科基础和研究积累。否则,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基本内涵和学理支撑。


以上是近年来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感悟。本书书名,“非彼无我”取自《庄子·齐物论》,意指“彼”“我”乃相互对应、相互依存,这颇能代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彼此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美美与共”是费孝通的话,此话道出了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本书的书名,正是本书所收录文章想要表达的要义。




转自鸣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