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 图书资料库
新闻公告

News & Events

通讯|“青藏高原东部研究暨玉树历史遗迹学术论坛”在成都召开
【 2022-02-28 10:27:05 】 【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玉树藏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大力推动和提升青藏高原东部和玉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玉树州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袂合作,于2021年10月18-19日,在成都联合举办了“青藏高原东部研究暨玉树历史遗迹学术论坛”。此次论坛由玉树市人民政府、玉树州文化旅游广电局、玉树州红十字会、玉树市历史文化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承办,玉树市文化旅游局协办。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提交的论文摘要44篇,其中来自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兰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新龙县文体局、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单位的27位学者发表了大会演讲。另有来自青海、西藏、四川的各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特邀嘉宾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

  10月18日早上9点,学术论坛正式开始,开幕式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李永宪教授主持。中共玉树州委书记蔡成勇第一时间向论坛发来贺信,玉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格扎致辞,玉树为中华水塔、三江之源,地域辽阔,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希望学者们继续深入发掘、研究玉树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为玉树培育文旅发展支柱产业、建设打造玉树生态高地、文化高地贡献力量。接着,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致辞。霍巍教授指出,玉树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区域,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着从史前到历史时期各个阶段的考古遗存,是连通高原丝绸之路的重镇,希望通过与会专家的交流研讨,在玉树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支持下,大力推进玉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各个领域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为玉树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2345_image_file_copy_17_副本.jpg

  与会学者合影留念后,开幕式结束,会议正式开始。在两天的时间里根据发言主题共进行了八场学术研讨,分别由四川大学讲席教授李水城、南京大学教授水涛、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晓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文华、四川大学教授熊文彬、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甲央尼玛、兰州大学教授宗喀·漾正冈布主持。

  玉树地区很早就有古人类的活动遗迹,通过近年的考古工作,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新石器时代大量的史前时期的遗迹,为探讨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生业以及史前时期青藏高原与欧亚草原、南亚地区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实证。河北师范大学考古系汤惠生教授的“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与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互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教授的“青藏高原的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红亮教授的“青藏高原粟作本地化与永久定居”、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施兰英博士的“青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存中所见欧亚草原及南亚文化因素”即是围绕该议题展开的研究。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两位青年老师韩芳和胡越更是直接介绍了她们在玉树最新的考古发掘情况,“青海玉树州参雄尕朔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和“2021年青海玉树彭卡拉玛地点试掘报告”,带来了最新的研究资讯。

玉树及周边地区有大量的岩画遗存,岩画的研究向来被认为难度很大。通过学者们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岩画的分布特点、造型特征、雕凿技法、图像风格乃至分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甲央尼玛院长的“玉树三江的岩画分布及新发现石刻造像”、中央民族大学张亚莎教授的“青海玉树称多白龙沟塔岩画再议”、西安美术学院苟爱萍教授的“青藏高原东部岩画中的图像组合关系——以称多、石渠岩画为例”、甘孜州新龙县教育和体育局王裕龙的“甘孜州新龙县新发现古代岩画”等都是关于岩画的新发现和新研究。
进入历史时期,藏东地区尤其是玉树作为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汉藏交融的重要地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这一地区也发现了众多的唐代及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石刻、石窟、寺院、摩崖造像等考古遗存。故宫博物院罗文华研究员的“2018年玉树考察综述”介绍了他的团队在玉树多项不同时期的重要发现。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卢素文对“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加瓦仁安吐蕃摩崖石刻的调查与研究”作了报告。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张长虹研究员和张延清副教授则分别介绍了在“青海玉树发现的吐蕃时期古藏文刻经”的重要性以及“玉树大日如来佛堂《普贤行愿王经》的汉藏版本及其翻译”。关于吐蕃时期的物质文化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宗喀·漾正冈布教授关注拂庐,作了“欧亚腹地游牧文明视域下的吐蕃特拂庐文化——以中古文献和当代青藏高原东部的田野资料为中心”的大会发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杨清凡博士关注香炉,作了题为 “吐蕃时期的带柄香炉图像:藏东与敦煌文化交流侧议”的发言。
吐蕃强盛时曾经控制敦煌数十年,在敦煌也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赵晓星研究员的“敦煌石窟艺术中的中唐变革”从石窟建筑、壁面布局、壁画题材等方面展示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带来的艺术上的变革。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王瑞雷研究员的“西藏后弘期初佛教艺术对吐蕃佛教遗产的继承与延续”则对敦煌吐蕃时期优秀的艺术遗产如何在百年后的卫藏雪域大放异彩从新发现文物入手进行了细致梳理。
佛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在佛教艺术上有着具体的体现。北京服装学院邱忠鸣教授的“图像的逻辑:细读一件北齐青州胡人图像”对一件北齐造像上出现的胡人的身份族属进行了解读。故宫博物院张雅静研究员的“汉传佛教文殊菩萨图像的中国化及其流变”通过梳理印度和中国汉地的文殊菩萨,认为汉传佛教美术中文殊像的出现要远远早于印度,并且从出现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中国化特色。
青藏高原东部的历史与交通也是本次学术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西南民族大学杨铭教授的“天宝初年唐蕃剑南西山战事考述——以《唐故工部尚书郭虚己墓志》为线索”,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丽萍教授的“临邛古道与戴维之路考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瑞云副教授的“19世纪中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川藏教区首次堪界史考”则围绕这一议题发表了学术演讲。
玉树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打造生态文明先进区的天然优势。围绕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三位四川大学的教授作了发言。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唐亚教授的“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徐君教授的“话语、权力与实践:三江源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路径研究——以青海玉树曲县野生动物保护为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李锦教授的“国家公园游憩活动与玉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体验”等发言,立足实际、关照现实,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撰稿人王心阳的“不丹的非遗——手工纺织艺术”将听众暂时带离了青藏高原东部,走进了我们很难前往的不丹,介绍了不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手工艺术,让人大开眼界。
经过两天紧张的研讨和交流,会议圆满落下帷幕。闭幕式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张长虹研究员主持,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李永宪、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彭措达哇和顾问昂文格来分别在闭幕式上做了发言,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对此次学术论坛体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点评归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此次论坛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玉树藏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会议的顺利召开达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的。这次会议的倾听、表述互动性强,参会代表充分利用了每个问答环节进行提问、答辩,交流互动非常充分。
二、学者们在会议中贡献了不少新材料、新研究。虽然不是新问题就一定得有新材料,但新材料一定能引出新问题。尽管会议的主题是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但因为有众多新材料的发现,其辐射范围甚至超出了整个青藏高原,涉及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视野也非常宽阔。
三、学者们对材料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研究空间更为广阔,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运用程度和对不同文种、不同语言的掌握能力上。如在佛教艺术史领域,优秀的青年学者们显示出很强的多种材料的驾驭能力,对考古、文献、图像、文字、实物的材料都能够使用,对材料的解读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论坛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学术交流的阵地。无论是知名专家还是地方学者、在读研究生都参与了进来。只要论文质量高、内容言之有物,都有机会发言。象牙塔内的高校学者与地方学者、一线部门实际工作人员同室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这是玉树各级领导、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举办这次论坛的初衷,也是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此次学术论坛是继2020年玉树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青藏高原古塔研究论坛”之后,第二次合作举办此类学术论坛,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


会议图集

2345_image_file_copy_18_副本.jpg

(李永宪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2345_image_file_copy_19_副本.jpg

(玉树市副市长格扎在开幕式上致辞)


2345_image_file_copy_20_副本.jpg

(霍巍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2345_image_file_copy_21_副本.jpg

(会场掠影


2345_image_file_copy_22_副本.jpg

(问答环节)


2345_image_file_copy_23_副本.jpg

(问答环节)


2345_image_file_copy_24_副本.jpg

(问答环节)


2345_image_file_copy_25_副本.jpg

(问答环节)


2345_image_file_copy_26_副本.jpg

(问答环节)


2345_image_file_copy_27_副本.jpg

(问答环节)



撰稿:祝铭、赵靖
摄影:张弛、李旻、刘思捷
审稿:张长虹
编辑:孙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