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 图书资料库
新闻公告

News & Events

非遗传承的幕后锦囊,我所非遗保护专家李锦教授
【 2022-11-21 14:41:04 】 【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

转载自川观新闻

丛雨萌 川观新闻记者 成博

11月11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日报社承办的“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公布30位提名人名单,网络投票也同时火热展开。在30位非遗年度人物提名人当中,四川大学教授、非遗保护专家李锦位列其中。在前期的评审过程中,她被评委一致推荐进入前30。成绩被认可的背后,是李锦长年对非遗倾注的心血——长期坚持非遗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主持起草“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摩梭文化保护规划”、“凉山彝族火把节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而四川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羌年”成功申请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背后,都有她的身影。

微信图片_20221121145941.jpg


李锦是一名大学教授。2005年,从她第一次邂逅非遗保护工作开始,足迹便踏遍巴山蜀水,成为了四川非遗保护的幕后智囊。走村入户调研非遗存续状况、为非遗传承人出谋划策、主持或参与重要的规划和文件起草,成为她教书育人以外的工作日常。

在她的非遗保护生涯中,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以及“羌年”成功申请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背后都有她努力的身影。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区几乎全部位于重灾区,面临着灾后重建、受灾居民迁移等一系列社会变迁,极可能导致羌族文化的大量流失。”李锦介绍,正是在此背景下,当时的文化部做出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决定。羌族文化究竟面临哪些保护困境?实验区可以怎么建?李锦和专家们直奔灾区开展调查。到村民家里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了解羌绣的现状,听释比解释羌族的各种风俗习惯……此后,她和专家们为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提供了宝贵参考。为了尽快落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她参与起草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并最终获得通过。在“羌年”申请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李锦无数次参与申报材料的讨论和修改。此后,她主编了《羌族艺术》一书,对羌族艺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最近几年,李锦的一大工作重点是编制《黄河流域(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四川省的黄河流经流域多民族共居,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为各民族共享。”正是基于这个背景,李锦在规划中提出设立“黄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的建议。如今这一论坛已经举办两届,成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术品牌。今年,文旅部将非遗“禹的传说”确定为重点保护项目,李锦带领专家组对禹的传说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下一步开展保护工作的具体建议。

作为非遗保护专家,李锦一直认为非遗在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动员社区群众参加非遗活动,可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进一步认同非遗、传播非遗。只有当非遗真正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更有意义。”为了推进这一工作,多年来,她积极参加学校、社区、非遗传承场所的各种普及工作,为基层非遗工作顺利开展做出努力。

在四川非遗年度人物30位提名人揭晓以后,川观新闻APP同步启动了网络投票,受到网友热捧。记者了解到,此次网络投票将持续到11月24日,网友还将有充裕的时间为喜欢的非遗年度人物点赞。另外,川观新闻APP也提供了两种投票方式,方便网友点赞。 

第一种:下载川观新闻APP(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川观新闻”或者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登录川观新闻客户端。

微信图片_20221121145952_副本.jpg


川观新闻下载二维码。      


在首页右下角幻灯区或悬浮球位置均可以进入非遗人物点赞通道。

微信图片_20221121145959_副本.jpg

第一种投票方式指南。      


每个ID每天可点赞10次。

第二种:下载川观新闻APP(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川观新闻”或者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登录川观新闻客户端。

微信图片_20221121150017_副本.jpg

川观新闻下载二维码。      


按以下图示操作,就可以为喜欢的非遗年度人物点赞啦。

微信图片_20221121150023_副本.jpg

第二种投票方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