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 图书资料库
新闻公告

News & Events

2023年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分论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性与包容性”在四川大学成功举办
【 2023-11-10 17:08:28 】 【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

10月28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设六个分论坛,其中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性与包容性”分论坛由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大华和基地主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代表分论坛担任大会主旨发言人,郑大华研究员发表了《融合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旨演讲,霍巍教授作了题为《三星堆考古与中华文明》的主旨演讲。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四川大学铸牢基地首席专家励轩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冯建勇教授、复旦大学铸牢基地秘书长鲁绍臣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韦兵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畅副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宋念申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副院长徐百永教授以及四川大学铸牢基地秘书长李锦教授等与会专家先后在分论坛作学术报告。分论坛会议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主持。

天府论坛1.png

分论坛会议中,李鸿宾教授作了题为《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联》的发言,详细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要旨,李鸿宾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伴而生、阶段性递进和内在升华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通过各民族各族群千百年来彼此交往联系,并与国家兴替伴生中一步一步发展和衍化过来的,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就是继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并适应时代形势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其在考察中国各民族各族群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更强化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性。

天府论坛2.png

励轩教授以《民国时期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的认识和运用》为题探讨了“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在藏族社会形成、发展与传播的情形。他指出,民国时期,九世班禅及其追随者以及一些精通汉藏语文、游走于汉藏两地的康巴藏族深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初步认识了“中华民族”概念并接受了五族共建中华民族的话语,他们通过创办刊物等方式促进了“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在藏族社会中的进一步传播。全面抗战爆发后,藏族同胞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使用更为频繁。部分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并不与主张民族同化的国民党保守派完全一致,相关话语的使用上更注意平衡中华民族的一体与多元,这与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原则的中华民族建设理念形成了共鸣。

天府论坛3.png

冯建勇教授以《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动力揭橥》为题进行发言,提出中国大一统疆域历经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演进过程而形成,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历史动力主要源自于五个方面,其中“区域共同体”互动是中国疆域形成的原动力,“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推动中国疆域一统,“华夷共祖”思想成为大一统中国疆域底定的黏合剂,中原动力机制和边缘动力机制共同决定了中国超大规模疆域演进路径,完善的边疆治理体系为中国疆域奠定提供制度保障体系。冯建勇还认为,国家力量在中国疆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天府论坛4.png

鲁绍臣研究员的主旨发言《中西文明统一性与包容性关系的差异与现代文明的未来》,立足世界视野,深入分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底蕴及其世界历史意义。鲁绍臣认为,现代西方文明由于其利己心和物化的本质界限,不能发展出真正以命运与共的仁爱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文明逻辑,这正是现代西方文明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和问题所在。而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它的亲和性、共生性、包容性,它使得我们的统一性、传承性、和平性更加富足。鲁绍臣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对整个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解决整个世界性的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天府论坛5.png

韦兵副教授作了题为《完整的天下经验——农耕、游牧二元互动与华夏世界的形成》的发言,指出古代的中国从狭义上讲是指华夏世界,广义上是指包含夷、夏二维的天下,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中国,其疆域与族群和广义上的中国联系更密切。韦兵从观念和实证两方面论述华夏天下世界的多元一体,并强调天下观念具有丰富的维度和层次,天下的维度里面不仅包含华夏的表达,它也兼容“夷狄”维度的表达,夷夏二维,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中国。中国的历史是夷夏之间以及农耕、游牧之间对立、互动、互融之势的产物,不同维度的表达共同构成关于天下的完整中国经验。

天府论坛6.png

徐畅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东渭桥与大唐兴衰》,着重介绍了作为水陆转运枢纽与进出长安军事重地的东渭桥修缮情况、东渭桥军镇与大唐中兴以及黄巢义军与唐军对东渭桥的争夺等历史事件。徐畅认为,东渭桥的得失,关系着唐长安城的安危。东渭桥的反复失守,也昭示着大唐国运渐衰。

天府论坛7.png

宋念申教授以《当“九州”遇到“亚洲”:重思利玛窦与卫匡国的地图学交流》为主题,详细阐明了利玛窦和卫匡国如何沟通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和文化观,分别形成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一最早的中文世界地图和《广舆图》这一奠定17-18世纪欧洲地图学中最权威的东亚画像。宋念申指出,利玛窦和卫匡国的贡献,并不在于向各自读者传递了新的地理知识,而是积极翻译了异文化语境中的根本概念,利玛窦以“大洲”释“寰宇”,糅合“亚细亚”和“九州”概念,引导出汉语使用者对“亚洲”一词的发明;卫匡国以“帝国”诠释中国,引导了此后欧洲主流地图文献对中国古代国家性质的基本假定。

天府论坛8.png

徐百永教授以《深入研究西藏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指出当前学界应该继续深化西藏与内地、汉藏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研究,探索历史上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径路、规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因素、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为当今西藏有效开展民族团结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实地调研和研究当代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通过对现代化、族际流动、跨区域民族融合等领域的分析和观察,发现当代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西藏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图.png

李锦教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主题深入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传统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等内容。李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创造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欣赏重要性的意识,从而达成文化共享。通过分享中国西部高地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的个案,李锦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大量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文化逻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形成当代艺术的大众共享路径。

天府论坛10.png

九位与会专家全部发言结束后,大家共同移步至主会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鸿宾代表分论坛三作总结发言。本次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天府论坛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