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 图书资料库
新闻公告

News & Events

会议综述Ⅶ | “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23-12-13 17:26:33 】 【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

7.1.png

论坛20231126午)发言目录

四川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创新实践研究(耿静)

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民族地区集贸市场的发展——以拉萨市冲赛康市场为例(久毛措)

川藏交通沿线交流交往交融现状分析(谢伟民)

互补、促进与共融:现代化进程中拉萨市藏汉就业群体族际关系研究——基于拉萨市俄杰塘社区实地调查(刘超凡)

“边缘空间”和城市融入:来自青藏高原的一个案例(格藏才让)

格萨尔史诗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丹珍草(杨霞))

法律多元主义视角下的西藏法治现代化建设(连成国)

拉萨城市音乐中的互嵌与交融(郑龙吟)

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创共享的黑茶风味(张茜)


第一场

主持人:王松平

7.2.png


四川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创新实践研究

耿静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文章从社区到民族互嵌社区概念的中国化发展,从理念更新到具体实践两个方面,着重探讨四川创新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践。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基础之上,由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社会利益共同体。四川积极深化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通过建立“两标准一平台”、五线工作法等创新举措,提升和规范城市民族工作治理体系,有力推动多民族社区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文中以雅安市、成都市安公社区为例,展示了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已经进入多元治理阶段,政府不再是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唯一主体。这种治理以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为目标,与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价值目标契合。同时这些个案在城市具有典型性,其创新做法及其经验在全国已经走到了前列,可起到复制借鉴作用。


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民族地区集贸市场的发展——以拉萨市冲赛康市场为例

久毛措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民族地区集贸市场是我国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场域。民族地区集贸市场是民族地区传统与现代经济活动和文化的交汇点,极大地促进和加强了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对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文化融合起着积极的作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的冲赛康市场是独具特色的民族集贸市场,它由传统的集贸市场发展为现今规模较大、具有现代交易特征的市场,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形成了互嵌式经济文化网络,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经济相互依存、情感相互亲近的融合与认同,更记录着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


川藏交通沿线交流交往交融现状分析

谢伟民

西藏大学政法学院

路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以往川藏交通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主要集中在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和路学领域,以历史学、人类学的定性考察居多,集中在川西一带。本文打通川藏交通沿线,将其视为川藏交通沿线带进行整体考察,并从交往交流交融意愿、能力、环境、结果四个方面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在国道G317G318和省道S306沿线50公里内开展问卷调查,获得了987份有效样本,本文发现:总体而言,川藏交通沿线民众交往交流意愿强烈,交往交流环境日渐形成,交往交流能力提高,交往交流交融成绩明显。分区域来看,除服装和饮食融合度基本相同外,四川省在交往交流交融意愿、环境、能力和效果上均优于西藏自治区。基于76户民族团结家庭数据,本文发现,除服装融合度无大的差别外,民族团结家庭在交往交流交融意愿、能力、环境和效果上明显优于其他群体。不过,当前川藏交通沿线的民族团结户主要是“在地”产生的,而非走出去实现跨民族通婚。本研究还涉及部分铁路段,本文发现,铁路建设不直接影响交流意愿,但影响交往交流环境、能力和文化包容度。铁路建成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更高、民族文化包容度更高。因此,铁路对交流交融交往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化。

7.3.png

                     久毛措                     谢伟民


互补、促进与共融:现代化进程中拉萨市藏汉就业群体族际关系研究——基于拉萨市俄杰塘社区实地调查

刘超凡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改革开放以来,汉藏族际间的互动和交融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在解放前的旧社会,汉藏族际间的交流主要局限于政府官员和少数贵族之间,而改革开放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内人口自由流动,使得汉藏族群交流和互动模式呈现出“民间化”“大众化”和“日常化”的趋势。对于这一趋势,部分西方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对于外来汉族流动人口进入西藏,存在一些藏族居民将他们的进入视为是对西藏的“污染”,藏族在与汉族的行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自我归因为“懒惰”,外来汉族流动人口对西藏的一些行业形成了垄断,造成对本地藏族生存空间的侵占。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拉萨市东郊,因现代化进程而兴起的汉藏多民族互嵌居住的俄杰塘社区,展开深入地实地调研,重新审视现代化进程中拉萨市藏汉就业群体间的族际关系。本文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汉族外来流动人口的进入,部分本地藏族采取“污染”和“懒惰”的话术,主要是受到现代性断裂的影响。在就业选择上,藏族与汉族因受到社会资本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就业面向呈现出不同特点,因而在行业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区隔效应。然而在就业交往中,以就业为导向的族际接触打破了族际间的区隔,为藏汉间的相互理解、深度交融创造了有力条件。


“边缘空间”和城市融入:来自青藏高原的一个案例

格藏才让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安多人来到拉萨市从事经商、打工、工作以及学习。在这过程中,安多人的社会空间在拉萨如何发生变化?在城市空间格局重新安排过程中,他们又如何产生新的社会空间?这种社会空间对他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文章重点分析安多人在拉萨城市的经济活动空间,这些空间包括中小商铺、餐馆、旅店、酒吧、茶馆等,这类空间其特点是分散在城市角落,主要靠传统技术和原材料,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投资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家庭经营为主。文章从能动性和社会空间的视角对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行研究,提出并发展“边缘空间”这一概念。文章通过对生产边缘空间的外部因素(政治经济)和内部因素(文化和能动性)的分析,试图理解安多人在城市空间里如何创造积极的和有价值的生活。通过研究也可以发现边缘空间是少数族裔在城市中心生活的一种方式,并且,文章进一步尝试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人类学研究中的意义。

7.4.jpg

刘超凡                     格藏才让


第二场

主持人:耿静、谢伟民


格萨尔史诗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

丹珍草(杨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丹珍草(杨霞)研究员介绍了格萨尔史诗与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世界对史诗的关注与研究。格萨尔史诗是生长于牧业文明田野的“民俗歌谣之诗”“活形态史诗”,是本土知识、民间文化、集体记忆、诗性智慧和母语表达的重要载体。作为藏族“活形态”的口头传统和文化遗产,在千年的传承演进中,形成了一个跨民族、跨地区、跨国境、跨文化的“史诗流传带”。在新时代语境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方式不断走向丰富与多元,有效地连接了历史和现实、时间与空间,其内容与形式经过交往交流交融的淘洗和锤炼,正在走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道路,并通过文明互鉴已深度融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在历史话语、艺术话语和国家话语之间构筑了广阔的文化空间,成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性重要文类,格萨尔史诗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对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多元主义视角下的西藏法治现代化建设

连成国

西藏社科院当代西藏研究所

连成国副研究员通过回顾分析法律多元主义视角下的西藏法治建设历程,提出西藏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因为对“法”的理解不同,法律多元主义比一般法理学更关注多元规范的有机整合和社会效果。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法治建设基本符合“转型的法律多元”特征,通过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总体供给模式”,西藏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中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开展驻村工作和脱贫攻坚三个时期的特殊实践,证明了“国家在场”“资源下乡”是西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当前,西藏处于转型的法律多元与空间地理、价值差异的法律多元叠加时期,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特别需要注意:应因实际健全地方立法;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国家法效力扩张;继续“三个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多元规范整合、形成以国家法为基础的社会规范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果。

7.5.jpg

丹珍草                     连成国


拉萨城市音乐中的互嵌与交融

郑龙吟

四川音乐学院

郑龙吟老师以流传在拉萨城市中的堆谐与囊玛两种歌舞艺术为探讨对象,分别从人物、乐器、本体三个方面探讨汉藏等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郑老师首先介绍了堆谐与囊玛的含义与起源,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流传的堆谐与囊玛是当地鲜有的以丝弦乐队为伴奏的综合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也是当地藏族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这两种不同的民间音乐类型虽然互相独立,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特征。再次从时间和空间中探讨汉藏等多民族以人为本的文化交往与以物为主的乐器交流。两种音乐在拉萨城市中的发展与多仁·旦增班觉的贡献密不可分,他对藏族音乐十分精通,且在京期间受到汉族音乐与戏曲的影响,离京返藏后组建了由藏汉乐器合奏的乐队形式。随后,由藏族、回族和汉族等多民族艺人组成的囊玛吉度组织更是丰富这一乐器组合形式。最后,从两种音乐本体入手分析多民族尤其是藏汉传统音乐文化的交融结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创共享的黑茶风味

张茜

四川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四川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茜探讨了黑茶如何形成如今的丰富风味。黑茶是中国的六大茶类之一,作为一种后发酵茶具有独特的风味,它叶色黑润,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或带陈香、汤色橙黄明亮。中国有五大黑茶,即四川藏茶、湖南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梳理这五大黑茶的形成发展史,可知黑茶在历史上由多民族共创共享的饮食品种,包括汉族、藏族、苗族、土家族、布朗族等在内的多民族都对黑茶风味的创造和形成发挥过重要作用。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创造了不同品类黑茶的基底性的风味,除了清饮之外,不同民族也通过增加调辅料,形成了三大黑茶饮用风味,同时都具有功能性。而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黑茶的保健功能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如今的黑茶早已突破了“边茶”的界限,成为一种全民共饮的风味,成为中国新茶饮的风向标。黑茶在当代已成为一种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重要风味,将持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

7.6.jpg

郑龙吟                     张茜

7.7.png

会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