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6日下午,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世界史系和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李安宅讲座”第57讲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历史文化学院会议室举行,尼泊尔中国文化教育协会会长哈利仕·钱德拉·沙阿医生(Dr. Harish Chandra Shah)用中文做了题为“我所经历的尼中友好关系”的演讲,讲座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陈波教授主持。
哈利仕历任尼泊尔卫生部纳尔德维医院主任、加德满都阿尔卡医院医疗主任等职,是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董事会成员、奥姆医院和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医师和
针灸师。
哈利仕医生以他个人的留学经历,表达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讲座以他个人作为尼中关系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
尼泊尔政治、社会与宗教
首先,哈利仕介绍了尼泊尔概况和近300年的历史。尼泊尔介于中印之间,国土面积不到15万平方公里,人口2900万。官方语言为尼泊尔语,从事旅游贸易的人广泛使用英语,近年来也有不少使用中文的导游。尼泊尔境内生活着101个民族,共有92种语言。19世纪中叶,荣格·巴哈杜尔·拉纳成为尼泊尔首位行使绝对权力的总理,沙阿国王成为傀儡,开启了持续104年(1846-1950年)的拉纳家族的世袭统治。1951年,拉纳家族倒台,特里布万国王重获大权。随后,尼泊尔政府推进了诸多改革措施。但不幸的是,2001年发生了王宫事件,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事件后,总理柯伊拉腊被迫辞职。从1996年开始,尼泊尔经过近十年的内战(人民战争),最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内战得以结束。2008年5月28日,新选出的制宪会议宣布尼泊尔为“联邦民主共和国”,废除了240年的君主制。
尼泊尔传统的社会分层是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1963年,尼泊尔政府正式合法废除了任何基于种姓的歧视。哈利仕认为,尼泊尔现今没有种姓歧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互相通婚。尼泊尔人民大部分信印度教和佛教,并且两个宗教融合在一起。不同信仰的人也会结婚,互相去对方的寺庙。在宗教与宗教之间,在大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没有冲突,尼泊尔社会非常和谐与稳定。
1955年尼泊尔和中国建交。1957 年尼泊尔第一批学生前去中国留学,毕业回来后都进入尼泊尔外交部工作,其中一位学生是留学北京大学的,他的名字叫Basudev Sharma Toofan;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是李肇星(Li Zhaoxin)的同学。李肇星后来担任中国外长;2005年,李肇星来尼泊尔访问的时候,在一家饭店里会见了尼泊尔的这位同班同学,当时哈利仕也在场,他看到他们俩谈得实在是太亲切了,留下深刻的印象。
哈利仕的家族
哈利仕随后介绍自己家族以及与中国的渊源。哈利仕属于刹帝利种姓,祖上居住在尼泊尔南部,离加德满都约40公里,主要是从事参军和从商方面的工作。他的爷爷就是商人,可能是由于经商,举家迁往加德满都。哈利仕有兄弟姊妹五人,他是老二。哥哥在政府土地改革部门工作,两个弟弟中的老三在一家公司从事财务工作,最小的弟弟和他一样,也是医生,在医院工作。哈利仕的父亲因为经商,加入了尼泊尔工商联。1962年,他的父亲作为尼泊尔工商联的一名会员,随团前去中国访问,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回国后便希望哈利仕去中国学习。就这样,哈利仕参加了尼泊尔教育部的考试,幸运地考取了中国政府的奖学金。
1977年,哈利仕作为尼泊尔第一批留学生来到了中国。在首都北京留学期间,他在中国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关心下,逐渐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感情,他回国后,待自己的子女长大后,将儿女都送到中国读书,目前他们也都从中国毕业了。他的女儿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的是心内科;他儿子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目前在尼泊尔的华为公司担任项目经理。此外,他的小舅子及其儿子也都是中国毕业的。哈利仕坚信,尼中之间会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留学生涯(1977-1984年)
哈利仕非常细腻地讲述了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到北京的第一年,他先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中文。对他来说,中文很难,最初连“您好”也不会说。中国老师像父母般耐心辅导学习,照顾他的生活。当时哈利仕才19岁,年龄很小,老师们非常亲切地问他:“你想家了吗, 你哭了吗?”令哈利仕非常感动。老师们不但带他们去餐馆吃饭,还带他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由于听不懂电影中的对白,不能区分好人和坏人,老师就指着屏幕说:“这是好人,那是坏人。”经过他的艰苦努力,一年的语言学习过后哈利仕的中文成绩很好,口试和笔试都是满分。
刚到中国时,因为北京很冷,学校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件军大衣。有一天晚上,哈利仕去坐公共汽车,但是在买车票时发现钱包不在口袋里,于是告诉售票员钱包丢了。“善良的售票员同意我继续乘坐公交车”,哈利仕回忆说。幸运的是3天后钱包失而复得,原来售票员在公共汽车里捡到钱包,并给他寄了过去。
哈利仕回忆道:“1978年5月1日,我们几百个外国留学生一起从北京语言学院出发,经五道口一路走过北太平庄、新街口、平安里和西单,到达天安门,与中国人民一起隆重地庆祝了‘五一’国际劳动节。从此,我开始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
1978年夏天,哈利仕跟随中国同班同学去四川万县“下乡”,每天穿着草鞋去割麦子,饭是馒头、蒜苗就热水,在同劳动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同学们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
1978年7月,哈利仕经过一年的学习,从北京语言学院毕业。8月26日,他来到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东直门内海运仓中医研究院学习。这是恢复高考后该校第一次中国同学和外国同学一起上课,哈利仕又高兴又激动。但是,由于中文水平有限,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当时特别着急,有一天他还哭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哈利仕一边学习中文,一边学习专业基础课。当时学习很紧张,每天学到晚12点,有时甚至凌晨2点钟。因此,哈利仕不幸患上淋巴结炎。他的老师和同学们来医院照顾他吃药、喂饭,令他十分感动。西苑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个月后治好了他的病。
哈利仕回忆说:“出院后,因为我一个月没有上课,我要补考两门课,当时我的老师们专门在假期间,给我安排辅导,让我参加补考,每天老师帮助和辅导,鼓励我,关心我。当时我很感动。我从心里感激老师们,要是没有安排补考的话,我还要多学习一年。这样的帮助和鼓励在别的地方我是得不到的。”
第一学期期末的时候,哈利仕的中医药理学考试得了100分。药理老师将他的试卷放在学院大门口的学生墙上作为榜样进行展示,令他非常感动。后来《北京日报》还专门采访过哈利仕,《人民画报》还刊登了哈利仕的照片和对他的采访。1978年寒假,哈利仕去了石家庄,是学校安排的第一个外地活动。哈利仕表示,他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跟同学们一起打排球,打羽毛球,去野餐,去看电影,去公园一起玩,参加春节、五一、国庆节等活动。
在实习期间,“当时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餐馆里、商店里都需要粮票、布票。我作为外国留学生没有粮票和布票。我们班的同学们就都给我,特别是同班的女同学,她们吃的少,粮票省的多,她们每次都给我。这才解决了我在医院里实习的吃饭问题。这些我会永远记在心里。”
哈利仕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了5年的本科,接着又读了针灸硕士。在中国的7年留学生活,哈利仕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情,与中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表示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以至于现在他自己都说:“我是中国人”。每当去中国的时候,他就说:“我要回国了”。
中医学院院长与哈利仕谈话
《人民画报》上报道哈利仕在老师指导下为病人把脉的图片(左上)
哈利仕在北京参加五一游行
1981年6月北京中医学院78级2班合影(第三排左四为哈利仕)
哈利仕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邻邦多情谊,山水尽知音”的署名文章
回国就业
1984年,哈利仕从中国毕业回到尼泊尔谋职。刚开始,他在尼泊尔找工作时屡屡碰壁。因为当时尼泊尔国内还不了解什么是中医,对针灸也一无所知,尼泊尔政府也不承认他的文凭。于是他一边找工作,一边写文章,介绍中医和针灸,先后写了72篇文章。后来,他在一家私人诊所工作,用针灸治疗,效果很好,得到良好反映。他还得到病人的许可把治疗他们的照片和病愈的实际情况发表在报纸上。与此同时,哈利仕向尼泊尔卫生部和教育部提交自己学过的教学大纲。尼泊尔有关部门详细地了解他所学内容后,承认了他的文凭,他也在尼泊尔卫生部下属的医院里找到正式的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医院还专门设立中医针灸科;在他的努力下,先后安排了30多名尼泊尔学生来中国学习。后来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在尼泊尔开办了“尼泊尔国家传统医药研究和培训中心”,哈利仕成为该中心的首位主任,先后担任该职八年之久。2017年,时任汪洋副总理访问了这个中心,当时哈利仕担任了他的翻译,介绍中心的活动和所取得的成绩。
与此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尼泊尔的报纸上写文章,向国内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以及重要节日。
担任翻译
哈利仕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从1986年开始到现在,他在尼泊尔有幸见到多位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包括习近平主席、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朱镕基总理、温家宝总理等。有一次中国外交部王毅部长在参观加德满都的过程中,专门停下来和他直接谈话。哈利仕很荣幸先后三次在尼泊尔前总统、副总统以及总理和各个部长前往中国访问之时担任翻译,其中,2008年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时,跟随时任尼泊尔共和国总理的普拉昌达阁下一道访问中国。
2019年中国外长王毅访问尼泊尔期间,与哈利仕握手、交谈
尼中交流史
哈利仕表示,他个人的经历,不过是尼中友好关系的一个缩影而已。尼泊尔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社会、宗教和政治上密切联系的伟大邦邻。公元7世纪,尼泊尔公主比利库提(赤尊公主)嫁与中国西藏的赞普松赞干布。元朝时,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Anigo, 1244-1306年)在西藏修建佛塔,并在八思巴跟前剃度,学习佛教典籍;后来他受八思巴推荐前往元朝的大都,在朝廷工作40多年,元世祖还派人把他的妻子召到北京。期间,阿尼哥在山西五台山建造了著名的白塔。阿尼哥建造的白塔是尼中友谊源远流长的伟大象征。1955年,尼泊尔王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自1957年以来,尼泊尔学生得到中国政府奖学金去中国留学。随后,数以千计的尼泊尔学生赴华留学。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式会见尼泊尔前总统拉姆·巴兰·亚达夫(Ram Baran Yadav),庆祝尼中建交60周年。2019年10月,尼中关系提升为“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7年,哈利仕第一次访问中国西藏自治区,并认识次白女士,以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这次前来四川大学发表讲演,也跟次白女士有渊源;从基本层面来说,中国西藏和尼泊尔边境地区的人们拥有相同的文化和语言,两地人民之间有着历史悠久的交流。
尼中双方一直利用双边、区域和多边论坛举行领导人会晤,以保持定期接触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1956年10月签署了第一份《中尼经济援助协定》,援助分为三类:赠款(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中国是尼泊尔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尼泊尔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也是尼泊尔第二大外国游客来源国。尼泊尔政府自2016年1月1日起免除中国游客的签证费。在教育文化合作方面,河北经贸大学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设立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和院长为尼泊尔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哈利仕也是该学院的创办理事。
尼泊尔中国文化教育协会
最后,哈利仕介绍了他所担任会长的尼泊尔中国文化教育协会。1984年他回国后,与其他留中归国人员一起试图注册阿尼哥协会,但当时正处于国王统治时代,“尼泊尔政府对我们说,你们是中国毕业的,你们都是红色的,是共产党,禁止我们注册协会,不让我们公开聚会,所以我们只能偷偷地开‘地下’会议。1990年尼泊尔民主运动开始,国王不得不放宽政策,我们阿尼哥协会终于得以注册协会。”
哈利仕从2007年到2012年间担任阿尼哥协会的会长,期间于2009年领导成立了尼泊尔中国文化教育协会。该协会是一个由尼泊尔学者、专业人才以及中国友好人士组成的一个完全非政府、非盈利和非政治行为的友好组织,常年致力于尼中友好的稳步发展。刚成立时有150名会员,现已增至600多名。他们大多在中国生活了5到15年的时间,有的人生活的时间甚至更长,不仅可以讲流利的汉语,而且熟知中国的文化、教育制度、医疗状况和宗教信仰等。他们有的在孔子学院工作,有的在尼泊尔外语学院教中文,有的是大商人,与中国同行做生意。这些会员在尼泊尔社会中很有影响力。在尼泊尔,人们普遍认为,从中国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学得很好,很有水平。协会旨在加强尼中双方在教育、文化、宗教、旅游、健康以及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从成立至今,协会促成和组织不同的友谊活动,致力于架设一座座中尼之间的友谊桥梁。哈利仕相信,通过相关的中尼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双方的友好关系必定会世代相传。1984-1989年,每年中国国庆节的时候,留学归国人员都会举办中国电影周、影片展映和图片展览。1986年开始,每年还会举办中国春节和元宵节联欢会。此外,协会还多次举办义诊,免费看病,免费发药,对尼泊尔社会影响很大。
他在讲演中说:“1984-1989年,每年中国国庆节的时候,我们协会都会在尼泊尔市政厅里,举办中国电影周、影片展映和图片展览。这些电影都是中文的。我一边看电影,我一边用尼泊尔文翻译。当时我从大使馆接影片。每次举办活动的时候,得到中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利用这个机会,衷心感谢大使馆。”
哈利仕医生表示,每一个在中国接受教育的尼泊尔学子都是一棵小树苗,经过培育,一定会茁壮成长,其结果将成为尼泊尔社会的坚强支柱和尼中友谊牢不可破的桥梁。他表示,在中国学习生活7年之多,对中国的感情很深,做这一切也都是为了报答中国的培养之情。哈利仕表示,一代代赴华留学的尼泊尔学生是尼中关系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作为其中一员,非常荣幸有机会到中国学习医学,认识和了解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人民。
哈利仕医生的讲座幽默、风趣,时不时插入讲述一些有意思的回忆事件。讲座最后,他还回答了在场来自四川大学中国史、民族史和世界史等专业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涉及到他在尼泊尔行医中的具体而精彩的案例、尼泊尔的信仰和尼泊尔传统医学等。讲座持续近三个小时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整理:扎西、陈波
图片:哈利仕医生提供、陈波摄
审阅、修订:哈利仕、陈波
编辑:孙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