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 图书资料库
新闻公告

News & Events

讲座纪要|杨鸿蛟:元明之际西藏流行的一种罗汉图像体系及其内地渊源
【 2024-05-21 16:26:29 】 【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

2023512日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杨鸿蛟副研究馆员受邀为川大藏学所师生带来线上讲座元明之际西藏流行的一种罗汉图像体系及其内地渊源本场系四川大学“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第五十二场,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熊文彬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以及爱好西藏艺术的人士参与。

1.png


西藏罗汉图像样式是汉藏佛教艺术交流史上最为经典的案例之一。对其图像范式和艺术风格的探讨、研究颇受学界关注。本场讲座即重点关注西藏罗汉图像的样式流变及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元、明之际,十六罗汉图像在西藏普遍流行,但对于图像样式的风格来源,普遍观点认为以遵循13世纪由喀且班钦释迦室利跋陀罗(Śākyaśrībhadra1127-1285)和纳塘寺座主钦·南卡扎མཆིམས་ནམ་མཁའ་གྲགས། 1210-1285两位尊者分别撰写的《尊者礼供和仪轨略摄》《尊者修习文广本》文本传统的图像样式最为典型,并且在15世纪以后逐渐占据罗汉图像样式的主流。本场讲座重点考察西藏早期罗汉图像受到宋元时期内地罗汉图像范式影响的问题。

回顾前人研究之后,主讲人梳理14-17世纪西藏及周边地区早期罗汉图像及艺术遗存,14世纪拉达克saspol石窟第3壁画、阿里札达县额钦石窟壁画、日喀则白居寺吉祥多门塔无量宫塑像、15世纪甘丹寺一套内地风格的罗汉尊者唐卡、15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藏药师佛曼荼罗唐卡组画、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美国圣地亚哥艺术博物藏药师佛单尊唐卡等材料的分析入手,勾勒出早期流行于西藏的罗汉图像样式,多为“释迦牟+罗汉尊者”“药师佛+罗汉”“菩萨+罗汉”组配形式

2.png


拉萨大昭寺所藏一套 15-16 世纪16幅罗汉组画唐卡由于其艺术风格特征较为突出,所以颇受关注,常作为观察西藏罗汉图像风格的一个切入材料。讲者指出该套唐卡中虽然罗汉赞文按喀且班钦释迦室利跋陀罗《尊者礼供和仪轨略摄》题写,但实际的罗汉排列顺序却与文本序列无法对应。这种罗汉图像与赞文间的偏差与错乱表明,绘制虽参照记文,但并未完全以此为依据。罗汉的图像细节,衣饰、人物手中的如意、拂尘、铃杵等执物,画面所现山石、叶木、动物等装饰元素,以及青绿山石背景等诸多艺术表达细节,均与汉地罗汉图像的特征有密切关系。

3.png


4.png


5.png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ངག་དབང་བློ་བཟང་རྒྱ་མཚོ།1617-1682曾在《拉萨幻化祖拉康志明镜》ལྷ་ལྡན་སྤྲུལ་པའི་གཙུག་ལག་ཁང་གཙུག་ལག་ཁང་གི་དཀར་ཆག་ཤེལ་དཀར་མེ་ལོང)中对大昭寺一座建于元代萨迦时期的罗汉殿(原为吉祥宝座门的檀木门殿)壁塑配置有过细致描述。文中指出:居士达摩多罗是按照汉地中都的昊天寺汉地皇帝在大金时祈请罗汉,在夏安居时候所画的唐卡,以及鲁梅中琼祈请的画样所绘。此段文字侧面补证了西藏晚期以达摩多罗为代表的罗汉图像源自汉地风格的可能性。此外,哲蚌寺寺志》中所谓哲蚌寺措钦大殿三楼十六罗汉殿所供奉的十六罗汉的图像,为十六罗汉应允安住夏季三月而后解制各回本处之时,于净信依处各自亲手制作了各自的图样”,这些图样系由施主皇帝赐予怙主八思巴而入藏地的。哲蚌寺僧格西根登洛珠所著《哲蚌教法史》中找到一段或为口传故事为源本的罗汉图像记述,即这些罗汉图像是仿塑中原十六尊罗汉像,由藏族艺人带至中原,而后每位罗汉感其虔诚发心而自制各自面具赠予艺人后元朝皇帝把十六尊罗汉像赐予至时在中原的八思巴。

通过图像和文本的梳理,可以了解西藏早期罗汉图像艺术风格的源流及线索脉络。一方面,从图像排序方面看,早期罗汉唐卡、壁画遗存中的图像在排序上均十分一致,均为十六罗汉与达摩多罗尊者的组合,布袋和尚(哈香)不在其中。西藏此类罗汉组画绘制年代最早且纪年相对明确的遗存应为建于1390年江孜宗山法王殿壁画,这一情形也遵循了以喀且班钦释迦室利跋陀罗所著《尊者礼供》,以及钦·南喀扎撰写的《尊者修习文广本》为代表的西藏早期罗汉仪轨中关于十六罗汉与达摩多罗尊者数量的记载,表明至晚在14世纪末此类十六罗汉与达摩多罗尊者的图像组合即已形成并流传于西藏。另一方面,从图像样式的特征观察,其罗汉特征却与仪轨文献记载有别。讲座通过大量分析对比,体现出了西藏罗汉图像与汉地尤其是宋元时期的行脚僧图像之间的渊源关系。

主持人熊文彬教授指出,本场讲座主讲人以其独特的学术观察视角和扎实的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证出一类西藏罗汉图像样式的艺术源流,对该类图像的梳理、辨析也是呈现元明之际汉藏佛教艺术交往交流交融图景的精彩实证。其次,就学术研究方法而言,文本可以诠释图像内容,图像亦可反正文本之不足,只有通过双重的对比、结合研究,才能提出具有说服力的学术创见。最后,主讲人与师生进行了热烈、有效的互动讨论。晚九时许,讲座圆满结束。


整理:张大利

审稿:杨鸿蛟、张长虹

编辑:孙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