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内容摘要:
民国时期,“中研院”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建院初始,即积极将影像(包括摄影与电影)摄制与学术考察结合在一起,运用于考古发掘与民族调查等田野工作当中。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史语所为代表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为边疆民族调查团队专门配置技术人员与摄影器材,沿途开展民族志影像记录工作,收获甚丰。迄今收藏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田野调查照片约7599幅,民族志电影共两组,时长约一小时。这些影像资料与作品体现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类学界在学术观念上的整体性认知,即主张以多媒介的文化载体,呈现多样性的文化内容。它们是中国人类学早期学术生产的重要成果之一,提供了特定历史时期西南诸民族的社会图景与族群形象,揭示近百年“国族建构”的历史进程中视觉表征系统的重要意义,也有力地证明了影像民族志与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学术发轫几乎同期并行。从影像本体的角度而言,上述田野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民族志摄影与电影的早期基础性文献,其理论与方法仍值得反思与借鉴。
主讲人简介:
朱靖江,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级科研与教学项目多项,著有《田野灵光》《民族志纪录片创作》《在野与守望》《故乡回望苍茫》等专著,在《读书》《中国藏学》《民族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领域为视觉/影视人类学、民族志影像、非遗与艺术影像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