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 图书资料库
新闻公告

News & Events

会议简讯|“大智法王与明代汉藏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2024-09-04 09:35:54 】 【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

8月28日,“大智法王与明代汉藏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历史研究所及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四川、浙江、江苏、甘肃和西藏等地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李德成研究员,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张长虹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

1.jpg

大智法王班丹扎释是甘肃岷州的一位藏族僧人,修为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爱国爱教、信众敬仰。他受永乐皇帝委派,三次赴藏宣谕圣化,得到了明代中央政府的高度信任,参与并见证了明代前期中央政府治藏的重大事件,为加强明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2.jpg

此次会议为期两天,共有19位学者进行了大会发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明代中央与西藏地方及涉藏地区关系问题的探讨,有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炤的《明朝在西藏的主权地位》、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研究员张润平的《朵儿只班为什么在明朝立国第二年便率众归附——兼议洪武皇帝赐姓“后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历史意义》、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谢继胜教授的《元明清佛经扉画万岁牌位源流考——兼论万岁牌位与华夏国族和国家意识的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谢光典的《宗喀巴之师仁达哇·旋努洛卓致明成祖信函研究》。二是关于明代藏传佛教发展及僧团活动等问题的探讨。有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文博学院李帅副教授的《简论明代藏僧等级体系的构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胡萧白副教授的《明代涉藏地区朝贡的量化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建东副教授的《清代岷州藏传佛寺朝贡研究》、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彭晓静副研究馆员《从大崇教寺文书看明清岷州地区的汉藏文化交流》。三、对大智法王班丹扎释及相关人物活动的研讨。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安海燕的《大智法王班丹扎释师承及所习密法考述——以<西天佛子源流录>为中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俊艳的《文化交流与政治权威:班丹扎释与“乌斯藏逆旨”事件再探析》、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董华锋教授的《安岳寂光寺<班丹扎释偈挽碑>与明代汉藏文化交流》、岷县博物馆副馆长后永乐的《不老传说里的历史真实:大智法王及其家庭史再证——以法王爷跑马占田和泼茶灭火救寺的传说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王小红博士的《大智法王班丹扎释业师班丹坚措考述》。四是明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相关文物、文献和图像学的研究。岷县博物馆馆长刘虎林介绍了近年来《岷县社会流散藏传佛教文物》的情况、岷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聘研究员李志康的《岷州卫佛教寺院所见汉藏交融史——以前川寺为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熊文彬教授的《大智法王与明初汉藏艺术交流——以国图<二十一度母礼赞经>文本与图像为例》、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吉如·巴桑罗布的《溯源布达拉宫藏大明永乐年款铜镀金大威德金刚造像》、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中心王瑞雷研究员的《元明清三代皇室旃檀佛瑞像的崇信与供养——基于西藏乃宁寺藏“大明永乐十年四月十七日施”旃檀佛像卷轴画的讨论》等等。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会议通过对班丹扎释及其相关活动、遗留文物和明代汉藏文化交流进行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史等多学科、多视角的综合探讨,深入挖掘整理明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我们对于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

9.jpg

会议期间还对西藏文化博物馆2024年重点展览《西藏通史》展览大纲与2025年储备性展览《大智法王与明代汉藏文化交流》(暂定名)展览大纲进行审定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