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内容简介:
近年来在西藏阿里曲踏墓地及故如甲木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包括黄金面具、丝绸织物、带有茶叶食物残渣的容器、青稞等,时代约为公元200-400年。这些出土遗物反映了古代贸易路线上的商业活动,这些路线将青藏高原西部经由西藏中部及青海,与中原以及丝绸之路的主要枢纽(如于阗和高昌等地)连接了起来,并通往中亚各地。
尼泊尔木斯塘(Mustang)桑宗(Samdzong)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也出土了包括棉花、羊毛和丝绸织物、玻璃和铜珠以及食物供品在内的众多重要遗物,该墓地碳十四测年为公元590-650年。出土物品的来源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为这一广阔贸易网络的存在提供了更多证据。该墓地出土的骨骼上有系统、条理化的切割痕迹,显示出脱骨技术(祆教的典型做法)的存在;此外还有未经烧制的黏土质地的小型佛教供奉牌(藏语称擦擦),这让人联想到巴基斯坦的佛教图像范式。
在青海,约7-8 世纪吐蕃及吐谷浑墓葬的考古发掘,为吐蕃时期非佛教传统丧葬习俗以及供品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考古发掘有助于理解吐蕃时期的墓葬建筑以及墓地的空间规划。在这些丧葬供品中,纺织物、金银器和彩绘棺板反映了吐蕃的丧葬仪轨、狩猎习俗等,尤其鸟和鹿在其中的重要性。
本讲座从包括青海、西藏、木斯塘等地在内的广袤的青藏高原所取得的考古新发现入手,探讨了前吐蕃至吐蕃时期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的内涵以及青藏高原古代人群与周边地区的交往交流。
主讲人简介:
阿米·海勒研究员,瑞士人,国际著名西藏艺术史学者,瑞士伯尔尼大学宗教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EPHE)获得西藏历史与语文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巴黎东方语言研究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罗马大学、巴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CRCAO)等科研院所。主要研究领域为西藏考古、西藏艺术史、喜马拉雅艺术等。出版有《喜马拉雅珍藏瑰宝:多波地区的藏文写本、绘画与造像》《早期喜马拉雅艺术》《西藏佛教艺术》等多部著作,其中《西藏佛教艺术》一书被译为汉文,另发表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