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大学 图书资料库
新闻公告

News & Events

讲座信息 | 2025年4月2日、3日,印度古典艺术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四讲
【 2025-04-02 11:13:05 】 【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

微信图片_20250403111317.jpg

微信图片_20250403111326.jpg


讲座内容简介:

印度阿旃陀第1窟壁画研究

阿旃陀第1窟属于石窟开凿和壁画创作的成熟阶段,窟内的壁画保存得较好且较为完整。该窟的年代可追溯至公元5世纪晚期。该窟壁画与阿旃陀早期的第16窟和第17窟的壁画相比,展现出了相当高的成熟度,尽管某些作品的构图结构保持一致,但在一些壁画中,人物的处理方式有所变化。该窟中一些重要的故事有《尸毗王本生》及《须大拏太子本生》等等,辛格洛夫(Schingloff)的著作对早年亚兹达尼(Yazdani)的判定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新的观点,典型例子如《摩诃贾纳卡王本生》。本次讲座将详细阐述诸如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以及佛传故事等文本的运用问题,同时剖析阿旃陀壁画叙事的特点和视觉语言的吸收特点。

印度阿旃陀第2窟的与本生故事叙事

阿旃陀第2窟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独特。除了佛龛外,窟内还有诃利帝(Hariti)等的神龛。这些神龛装饰有高质量的壁画。人物处理和构图结构展现了在空间和体积处理上的巨大成就。一幅描绘佛陀生平的大型壁画是最为突出的作品,此外还有《善慧婆罗门本生》和《普那譬喻》故事。该窟中其他重要的叙事题材包括《尸毗王本生》等。值得注意的是,窟内左侧整面墙都绘制佛陀生平的大型叙事画,而另一侧的墙上则主要描绘两个重要的本生故事。尽管佛陀的生平事迹以大规模的方式呈现了一些精选的事件,但譬喻故事和本生故事同样受到重视,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该窟尽管体量较小,但绘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示了叙事策略的灵活运用。


主讲人简介:

阿隆南教授(Prof. Yashadatta Somaji Alone),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历史研究中心哲学硕士和博士。曾就职于浦那德干学院考古系和库鲁克谢特拉大学艺术系,自2007年起,就职于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艺术与美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西部石窟、古代印度艺术、现代印度艺术评论、大众视觉文化等领域,发表学术论著数十篇(部)。曾在印度和印度以外的德国、西班牙、美国、中国和斯里兰卡等地广泛讲学,曾在中国的深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多所海内外高校担任短期客座教授。